给矿体积和给矿浓度
两者都影响分层和运搬速度。过大的给矿体积会使床层过厚,分层变坏,运搬速度增大,从而尾矿品位升高,回收率下降。过小的给矿体积会使处理量大大降低。浓度过大,会出现沙堆,浓度过小,则可能出现拉沟现象。给矿体积与浓度应很好配合,原则是在允许的给矿体积负荷范围内,选择较佳的给矿浓度。一般,给矿浓度为15%-25%,粗粒取高值,细粒取低值。处理0.2毫米以上砂矿时,生产能力为0.7-2.3吨/台时,处理0.2毫米以下细粒物料时,生产能力为0.2-0.5吨/台时。
给矿粒度和形状
它们影响按密度分选的精确性。为此,入选前的分级、脱泥和脱粗十分必要。浑圆形粗重矿粒,不仅干扰细粒的分选。还易流失于尾矿中。若粗、圆者为脉石时,则有利于分选。微细矿泥不易沉降,易流失于尾矿中。经分级的物料,粒度均匀,操作和调整方便,粗细摇床负荷分配合理,有利于生产能力的提高。
摇床运动的不对称性
它对矿粒沿纵向的选择性搬运及床层的松散影响很大。适宜的不对称性,要求既能保证较好的选择性搬运性能,又保证床层的充分松散。对较难松散和较易搬运的粗粒物料,不对称性可小些,对较易松散,但较难移动的细粒物料,不对称性大些。
冲程和冲次
它们直接决定床面的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因此,对床层的松散分层和选择性搬运也有很大的影响。较佳的冲程和冲次应使床层析离分层好,选择性运搬能力强。对粗粒物料、精选作业及负荷大的情况,采用大冲程小冲次,一般冲程为16-30毫米,冲次为200-250次/分,对细粒物料、粗选作业及负荷较小的情况,采用小冲程大冲次,一般冲程为8-10毫米,冲次为250-300次/分。
水量和坡度
它们都影响床面上横向水流速度和水层厚度,决定了横向运搬矿粒的速度和清洗作用的大小。因此是操作中经常调节的因素。增大坡度可减少水量,反之亦然。增大水量和减少坡度,可使水层变厚。操作中,水量和坡度必须很好配合。对粗粒物料、难选物料和精选作业的情况,要求较大的流速和较厚的水层,应采用小坡大水制度,对细粒物料、易选物料或粗选作业,则要求较大流速和较薄水层,应采用大坡小水制。倾角一般在0-10度,水量20-50升/分。
6-S摇床(又称6S摇床,选矿摇床,玻璃钢摇床)属于重力选矿设备,由平面溜槽发展而来,以后以其不对称往复运动为特征而自成体系。6-S摇床由床面、机架和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床面呈梯形或菱形,横向有1°~5°倾斜,在倾斜边上方配置给矿槽和给水槽,床面上沿纵向布置床条,其高度自传动端向对侧降低。整个床面由机架支承,在床面一端安装传动装置,后者可使床面前进接近末端时具有急回运动特性,即所谓差动运动。
6-S摇床是分选细粒矿石的常用选矿设备,处理金属矿石时有效选剔粒度范围是3~0.019毫米,选煤时上限粒度可达10毫米。6-S摇床的**优点是分选精度高,经一次选别就可得到高品位精矿或废弃尾矿,且可同时接出多个产品。平面6-S摇床看管容易,调节方便。主要缺点是设备占地面积大,单位厂房面积处理能力低。
摇床的应用已有近**历史,较初的摇床是利用撞击造成床面不对称往复运动,1890年制成用于选煤。选矿用6-S摇床(选矿摇床)是1896--1898年由A.威尔弗利(Wilfley)制成,采用偏心肘板机构。1918年普兰特一奥又以凸轮杠杆制成另一种传动机构。这两种6-S摇床头结构经过改进仍在使用。*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成了偏心轮传动的快速6-S摇床。我国于1964年研制成功惯性弹簧式6-S摇床,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床面是分选的工作表面。形状有梯形、菱形等,我国几乎均采用梯形床面,优点是便于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