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选机原理:
浮选机由电动机三角带传动带动叶轮旋转,产生离心作用形成负压,一方面吸入充足的空气与矿浆混合,一方面搅拌矿浆与药物混合,同时细化泡沫,使矿物粘合泡沫之上,浮到矿浆面再形成矿化泡沫。调节闸板高度,控制液面,使有用泡沫被刮板刮出。
煤泥和药剂充分混合后给入浮选机的**室的槽底下,叶轮旋转后,在轮腔中形成负压,使得槽底下和槽中的矿浆分别由叶轮的下吸口和上吸口进入混合区,也使得空气沿导气套筒进入混合区,矿浆、空气和药剂在这里混合。
在叶轮离心力的作用下,混合后的矿浆进入矿化区,空气形成气泡并被粉碎,与煤粒充分接触,形成矿化气泡,在定子和紊流板的作用下,均匀地分布于槽体截面,并且向上移动进入分离区,富集形成泡沫层,由刮泡机构排出,形成精煤泡沫。
分选转环慢速旋转,当分选室进入浮场区时,此时入选物料经矿浆分配器分别给到6个分选点,弱磁性矿粒被吸在齿板上并随分选环转动。非磁性矿粒在重力与矿浆流的作用下经过齿板的缝隙,排入分选环下部的尾矿槽中。分选室转至中矿清洗位置时,少量清洗水给入,将夹杂的脉石,连生体及矿泥洗入尾矿槽中(该机未设置中矿槽),以达到提高精矿质量的目的。当分选室转到磁场很弱的位置时(精矿冲洗区),喷入压力水,将吸在齿板上的弱磁性矿粒冲入精矿槽中。随后分选室转到另一个极性相反的磁场区,分选环每转一周,其中每个分选室如此反复6次。
浮选机近代历史:
近代浮选
19 世纪末期,由于对金属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能用重选处理的粗粒铅、锌、铜硫化矿的资源逐渐减少,为了选别细粒矿石,浮选作为一种选矿方法被明确提出。1903 年埃尔默提出的混合油浮选法,该法被认为是现代浮选的起点,随后,浮选工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浮选设备的研制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1909 年Goover T 制造了用于泡沫浮选的**台多槽叶轮搅拌装置,1913 年John Callow 发明的充气式浮选机, Robert Towne 和FrederickFlinn 发明的充气式浮选柱。1914 年Callow G 获得从槽子多孔假底喷入空气的浮选设备**。1915年Durrel 制造出喷射式浮选机的样机。20 世纪20 年代,为了满足当时蓬勃发展的电力行业用铜的需求,国外制造商开发出各类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和充气式机械搅拌浮选机。从1930 年开始,随着市场对铜金属的需求一落千丈,新型浮选机研制一度停滞。到1945 年二战结束时,虽然充气式浮选机还在使用,但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已经成为当时运用较广泛的浮选机类型。当时,一个大型选矿厂要采用数百台2 m3 左右的浮选槽,建设、管理和运行成本很高。如1942 年时美国的莫伦西选矿厂是当时较大的选矿厂,处理能力为40.8 kt/d,该厂采用432 台1.7 m3 的Fagergren 浮选机。直到1960 年,铜金属的价格才再次攀升,经济萧条和战争带来的阴影渐渐散去,浮选设备开始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几年后,**台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在Bougainville 岛的成功运用,宣告了浮选机大型化的开始。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除了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外,充气式浮选机和浮选柱等设备也在结构、材料上不断创新,逐渐被市场所认可,获得大规模工业应用。
我国在浮选设备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直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才开始仿造原苏联米哈诺布尔型浮选机,由于当时工业条件限制,到20 世纪70年代才开始*,到80 年代初成功研发了JJF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随后相继研发了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粗颗粒浮选机、闪速浮选机等数十种浮选机,可满足不同选矿厂生产要求。
1980 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及国内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浮选理论研究和浮选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近年来矿石性质的不断恶化,国内外浮选设备在大型、多样化和自动化等研究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恒昌浮选机适合用于的范围:
浮选机主要用于选别铜、锌、铅、镍、金等有色金属,也可以用于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的粗选和精选。
槽底上面未被矿化的煤粒会通过循环孔和上吸口再一次混合、矿化和分离。槽底下未被叶轮吸入的部分矿浆,通过埋没在矿浆中的中矿箱进入*二室的槽底下,完成**室的全部过程后,进入*三室,浮选机如此周而复始,矿浆通过最后一室后进入尾矿箱排出较终尾矿。是一种选矿生产线不可少的重要设备。
兼有吸浆和浮选双重作用的SF型浮选机作吸入槽,与JJF型浮选机组成联合机组,水平配置,不使用抱沫泵,解决了使用JJF型浮选机必须阶梯配置和使用袍沫泵的问题。例如烟台鑫海矿业成功应用浮选机组实现粗矿粒的浮选。
SF和JJF型浮选机联合机组已用于某选矿厂生产。实践证明,机组的研制是成功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机组水平配置,不使用饱沫泵,简化了浮选流程的配置,为浮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方案,尤其是为老选厂的浮选设备的更新提供了成熟经验。
浮选机发展历史:
古代浮选
早在我国明朝年间,浮选就被应用于医药和冶金行业。在医药方面,利用矿物表面的**疏水性来净化朱砂、滑石等矿质药物,使矿物细粉飘浮于水面,而与下沉的脉石分开。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著作中记载:代赭石和云母等(即赤铁矿) 的加工过程为:“凡使研细,以蜡水重重飞过,水面上有赤色如薄云者去之”;又如雄黄的加工“雄黄以甘草、紫背天葵、地胆、碧棱花等细削入坩埚中煮三伏时,滤出,捣如粉,水飞澄去黑者,晒干再研用”;再如云母的加工过程是“每一斤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于瓷埚中安置,下天池水二镒煮七日夜,以水猛投其中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尽”。冶金方面,在金银淘洗加工过程中,利用金粉的**疏水性及亲油性,将鹅毛粘上油去刮取浮在水面的金粉,使其与尘土等亲水性的杂质分离。据《天工开物》一书记载的一种回收金银的过程为:“凡金箔黏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差”。在古希腊和欧洲也有用油和沥青收集矿物的证据。18世纪人们已知道气体黏附固体粒子上升至水面的现象。19世纪时人们就曾用气化(煮沸矿浆)或加酸与碳酸盐矿物反应产生的气泡浮选石墨。当时,没有专门的浮选设备。